新闻详情
《藤野先生》的学习要点
信息 发布时间: 2021-05-27

                                                                                          《藤野先生》的学习要点

一、时代背景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段。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留学, 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以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了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友谊。
  二、内容简析:
  1、这篇文章在时间上,前后跨越了二十年;地点由国外到国内,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又都有许多变迁;因此涉及的人物和事件必然很多。但仔细读来,主要两个人物:一是藤野,一是作者。分析这两个人物的艺术形象。
  
《我的母亲》学习要点 
  关于作者:
  胡适(1891~1962),近代思想家,现代诗人、学者,提倡白话文。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1917年完成博士论文(1927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曾任教于国立青岛大学(现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四岁时便读父亲所作的诗。五、六岁上私塾,学习古文。大概在十一岁时,已经能够自己看古文书。
  关于本文:
  本文选自《胡适自传》,标题是编者加的。它的体裁是传记,堪称文学的传记,传记的文学,既可供胡适研究者参考,具有史料价值,也可供文学爱好者欣赏、阅读,具有文学价值。
  文中既写出了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又写出了在大家庭环境中作为后母管理和维持家庭关系的不容易,表现出母亲的优秀品质,表达了爱子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作者把自己的成长与母亲的教育紧紧联系在一起,着重写出母亲对自己的"做人的训练",对自己少年时代乃至一生的重大影响,由此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
  一、词语积累(给加红的字注音并解释)
  文绉绉(zhōu):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翳( yì ):眼睛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龌龊(wò chuò):不干净,脏。比喻人品质恶劣;或形容气量狭小,拘于小节
  下流:这里指卑鄙、不道德的意思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轻薄:言语举动有轻佻和玩弄意味
   二、分析课文,然后思考:
  1、 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2、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1) 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2) 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3) 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

版权所有:天津市富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