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
信息 发布时间: 2023-04-25

《西北地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中国区域地理的一部分。在这之前已经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两个区域。因此在《西北地区》教学中应注意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有了学习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基础,对中国区域特征已有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本节课开始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本节乃至整章只是对区域地理的宏观介绍。本节教材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深居内陆的西北地区,描述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民族构成;第二部分:温带大陆气候和农牧业。讲述这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农牧业活动。教材这样设计,使知识点比较鲜明,符合初中学生的认识规律,便于比较归纳。

  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学生在以前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基础上完成的。根据他们已初步掌握的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方法去学习另外两个区域。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有趣的感情内容。根据本课的特色,最好让学生实际操作,以分组自学,组内讨论合作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一节课来,让学生联系课前收集一些两地的资料,从自学讨论中了解我国西北 “干旱”的区域地理特征,使其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通过读图确定范围、概括位置特点、分析归纳该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及相关的分析思维力;了解主要的气候特征,分析并理解其对本区自然景观、植被、河湖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了解该区的自然环境差异及对其他地理事物的影响;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边疆的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开发边疆,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西北地区各具特色的位置、范围、地形和气候特征等自然地理特征

  难点:西北地区自然特征的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分组自学法、探究讨论法、指导读图法、启发引导法、分析比较法、归纳法讲授法。

  学法指导

  通过分组自学,组内讨论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加强学生读图、用图的意识和能力,学会怎样从图上获得地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认识与分析一个地理区域特征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打开大屏幕,显示图5.4(课本第4页)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范围,找出它们的分界线(秦岭——淮河线),通过学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同学们已初步掌握了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今天就让我们运用所学的方法进行一个区域的学习。

图片展示:西北地区图片

学生们观察展示的图片

学生指图回答:本区是西北地区

利用多媒体画面,导入新课,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兴奋点,唤起求知欲及参与意识               教师适当提示和引导,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上节课直接引入,进行西北地区的学习。

多媒体列出自学提纲,西北地区:

1、在地图中找出大兴安岭、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天山、阿尔泰山、内蒙古高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塔里木河、额尔齐斯河。思考西北地区大体范围应怎样概括?

2、本区包括了哪些省区?

3、读图说出本区的地形以什么为主?有哪些主要的地形区。

4、在地形图上,量算内蒙古呼和浩特、新疆喀什到最近海洋的直线距离,试归纳本区海陆位置有何特点?(体会出本区距离海洋遥远的特点,推导出对降水的影响)

5、结合教科书西北地区降水量的分布图”,指出上题几个地区地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降水量差别的原因是什么(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归纳西北地区降水的特点是什么?

   根据此原因与特点,分析“活动2”中三种自然景观从东部向西部应如何排列(变化规律)。

6、通过以上的分析概括出西北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

教师提出自学要求,引导学生自学,探究检查自学结果。

教师展示课件

教师作精辟讲解

学生们分小组完成1、2、3小题,每讲一题,教师指图点击相应的地理事物,使其闪烁,突出重点。通过组内自评,组间互评,教师再补充总结。

学生代表回答,师生归纳如下:

西北地区:1、位于我国大兴安岭位于以西,长城、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的西边边疆地区,东西跨度较大。

2、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大部分,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北部。

3、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东部主要是广阔坦荡的内蒙古高原,西部则是雄伟的高山——天山山脉和巨大的陆间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相间分布。

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学生读图、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

各组继续派代表讲解和反馈4、5、6小题,要求大家能读图并获取信息,还要根据所获取的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分析结果各组可作相应的补充。

学生认定目标,学有方向,教师一边检查自学结果,一边进行辅导,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同时进一步巩固认识与分析一个地理区域特征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自主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通过互相交流、合作,学习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

教师小结同学们表现得非常棒!看起来大家都具备了一定的读图识图能力,接下来,再测验一下同学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读图探究生生活动,学生回答,师生归纳如下:

谈话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学生热情高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感受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获得自信,获得终身收益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

教师过渡:西北地区所表现出来的自然景观又应该如何呢?

学生各抒己见。

引导学生探究

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区景观图片:

①风蚀地貌、雅丹地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设问:其地表景观特点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特点?

②荒漠、草原、荒漠草原。

设问:西北地区植被从东向西分布有什么特点?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③最长内流河——塔里木河。

④塔里木盆地的沙漠与绿洲。

教师作适当的补充

学生 观看多媒体思考问题

多媒体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中国地形图,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线图,三种景观变化图、夏季风

意图;青藏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

气温差异图,不同海拔的气温差

图,青藏地区自然资源图

此部分是本节的重难点,师生共同讨论,全班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推理能力

教师作适当的补充,师生归纳如下:

学生回答

西北地区:4、内蒙古呼和浩特距离渤海560千米,新疆喀什距离印度洋1870千米,距离渤海3510千米,因此本区深居内陆,距海洋远,气候干旱,以干旱的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稀少。

5、呼和浩特、喀什年降水量大约为400毫米、50毫米,这是由于西北地区地处内陆,东西距离很长,呼和浩特位于季风区内,降水丰富;而喀什在非季风区内,降水稀少。自东向西自然景观及地表植被依次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这是由于西北地区东西跨度较大,距离海洋远近不同引起了降水量和干湿状况的较大差异,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景观。

6、干旱是西北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

鼓励学生勇于展示自我,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呢?

教师后补充

多媒体展示板书

归纳总结

小结课文内容,学生先总结,

了解了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知道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总结新课,指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小结,给学生留下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使学生简化储存知识,提高思维和概括能力。板书设计本节由于采用多媒体教学,板书内容通过小结的形式最后展现出来,这样便于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掌握。

课堂训练

师生活动

西北地区:

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东西最狭长的区域是       ,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       以西,

长城和       、        山以北。

2、位于塔里木盆地中的         沙漠,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

3、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最大的特点是       ,这里有我国最长内陆河           。

4、西北地区的植被由东到西的变化依次是     、       、     。

课堂训练紧扣教学目标,并与自学提纲相呼应, 用比赛形式考考学生的记忆巩固所学知识.检查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巩固教学重、难点。这样设计,是为了全面发展学生,因材施教。

欣赏视频

多媒体展示西北和青藏地区优美的自然景观图及影像VCD,让学生感受它们的神韵和风采,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学生放松片刻,同时对全文达到理性的认识。体现新课标的活动要求

作业布置

单元练习题

强化新知识、新技能,培养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探究:根据这节课所学知识,为什么在西部大开发时强调环境先行,生态先行?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根源及相应对策发表见解

探究,小组讨论发言

全体学生参与生活热点话题,体现新课标精神,学习有用的地理

结束课堂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我们获得了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有关它们更详细的内容,下课后大家到网络中再进行查找。

另辟学习途径,拓宽学习空间,使学生获得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思维能力及学习方法

  教 学 反 思

  本节教学设计总的指导思想是:“根据地理课程标准新理念,把义务阶段的学生培养成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我首先在教学思路上贯彻了正确的教学观,以“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改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为基准(新课程教学观的基础),创设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情境,自己动手,组内讨论,通过感知现象、读图分析、理解现象、学习探讨的自学步骤,使学生抓住“干旱”、这个区域特征,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并把这一方法应用到其它区域的学习中去。

  西北地区对学生而言本来就是个神秘而多彩的地方,塞外风情、多民族的文化无补吸引者同学们。本节教学中课堂导入部分利用图片所反映的地理环境导入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通过一系列的图片展示让学生对西北地区有一个大概的认识。进而展示西北地区的区域图使学生对于西北地区的范围有了较深的认识。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了解了西北地区的主要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这样而来的认知容易被学生记住。通过视频何资料的展示让学生讨论西北地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师归纳,进一步深化了同学们的认识。教学中的难点在于对西北地区环境特征形成的原因的分析。绝大部分同学有所掌握,但还是有部分同学难以理解,需要在课后辅导中补充。

  常言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它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来完成学习内容,学生可自我检测学习的成效和能力,也使教师更容易发现学生的差距,从而使个别辅导更具针对性。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减少了记忆知识点的数量。但是,探究学习是否适用于区域地理的学习?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另外,本节课运用分组自学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知识内容;运用指导读图法引导学生看、读地图,观察地理事物,使学生初步学会读图、识图,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运用分析比较法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对知识更加清晰,便于记忆;归纳法,使学生有一个更明确的答案,有利于知识点的落实,等等。

  教学手段的运用应尽量直观,变抽象为具体。在这方面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如:对地图的处理,自然景观的描述等等,体现了知识的直观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通过这堂课我充分认识到了多媒体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在课件制作上下功夫。